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,请与我们接洽。
2019年,代表委员围绕基础研究提出47件建议和提案,包括人才培养、基础研究投入、长期稳定支持的环境、基础平台建设等。四是推动地方开展人工智能的试验示范。
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,人工智能的技术、企业、平台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独特作用,包括病区管理、流行性病学调查、药物研发、辅助医疗诊断、社区防控、医疗健康、物流配送等,催生了新的应用场景,壮大了无接触经济新业态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强化科研诚信建设约为12%。第六,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,包括注重新发现、新观点、新原理、新机制等标志性成果,支持更多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勇闯科研无人区。李萌介绍说,按照建议和提案要求主要做了5项工作: 一是加快部署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和开源开放。特别声明: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第一,制定《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》,对基础研究进行系统安排,从优化原始创新环境、强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原创导向、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具体部署。五是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有人认为这是有望包治百病的宝藏学科,也有人戏称肠道菌群是当代的科技玄学。
在长期共进化过程中,人体微生物已经深度参与到人体的运行机制中。我想,大家一窝蜂涌入一个研究热点,不能简单说是好事还是坏事。近年来,肠道菌群成了科研界一匹闪亮杀出的黑马。今年3月底,上述团队的又一项研究登上了《自然通讯》杂志。
根据今年3月发表在Protein Cell上的一篇评论《关于肠道菌群研究的7大事实和5大倡议》,2000年以来科学网络数据库已经收录了超过5万篇肠道微生物研究文章。《中国科学报》:机制难寻,肠道菌群作为业内人士,你们怎么看待这句调侃? ▲ 段云峰: 要理解肠道菌群为什么看起来这么万金油,不妨看看早几年对人类基因组的研究。
随后,研究人员还重点关注了一种叫做前庭链球菌的细菌。抑郁症、自闭症、阿尔茨海默氏症、精神分裂症、帕金森病。如果能坚持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实验设计,的确有助于揭示微生物与人体的客观规律。这5项研究分别报道了肠道菌群在渐冻症、多囊卵巢综合征、延长寿命、结直肠癌、新生儿哮喘中的作用。
不过,对于人体微生物,我们研究的时间仍然不够长,积累的数据仍然不够多。4月13日,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马现仓团在队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发文指出,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中聚集的一些细菌,能产生过量短链脂肪酸,这可能是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一大原因。肿瘤,甚至长寿机制 近年来,肠道菌群研究大热,涉及领域包罗万象。因此,当你听说某种疾病跟肠道微生物有关系时,不用太惊讶。
比如粪菌移植技术已经用于多种疾病的干预和治疗,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。但随着肠道菌群的概念越来越热,一些企业在没有科学数据支撑的情况下,打着改善肠道菌群的幌子大肆宣传,把肠道菌群的作用当作他们产品的作用,这种乱象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。
明确跟微生物组相关的疾病已经超过了50种,并且仍在增加。我国第一个创新微生物活体药物脆弱拟杆菌正在进行临床试验。
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序完成后,不管什么疾病,科学家都要做点基因方面的研究。微生物组有人体第二基因组之称,甚至微生物组编码的基因数量还远超人体自身基因。作者:李晨阳 来源:科学网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:2020/4/18 21:04:34 选择字号:小 中 大 抑郁、自闭、精神分裂……病理不明,找肠道菌群?。甚至出现了这样的调侃:遇事不决,量子力学,机制难寻,肠道菌群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,请与我们接洽。
这就像有人告诉你某种疾病跟基因有关系一样,可能都是人类对自身的客观认识。目前的大部分发现,只是证明了微生物组与疾病或健康的相关性,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还缺乏更多的证据。
他们先用抗生素杀灭了小鼠原本携带的肠道菌群,然后通过饮水和灌胃把前庭链球菌移植进小鼠体内。西安交大的一系列最新研究,则将肠道菌群与精神分裂症关联起来。
《中国科学报》:也有人担心,肠道菌群研究有被玄学化的危险,甚至暗藏乱象和利益纠葛,对此您怎么看? ▲ 段云峰: 的确有很多人反对将微生物组的作用夸大。这是因为基因和疾病的关系确实很密切,很多疾病都或多或少与遗传基因有关系,只不过有些疾病跟基因直接相关,比如苯丙酮尿症,而有些疾病跟基因关系并不大,比如感染性疾病。
随着肠道菌群研究迅速升温,这匹黑马也开始受到争议。关于肠道菌群研究,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子的?对此,《中国科学报》采访了从事益生菌及人体共生微生物相关研究的段云峰博士,请他进行科普解读。这个数字在过去几年间更是飞速增长,仅2019年发布的相关论文,就是2000年的30倍、2010年的6倍。早在2019年8月,该团队就发现,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移植进小鼠体内,能诱导小鼠出现精神分裂症相关行为
研究结果显示,在病毒核酸转阴时长方面,法匹拉韦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,转阴时长的中位值明显缩短,分别为4(2.59)天和11(813)天,具有显著差异(P 0.001)。然而,鉴于同时出现的患者数量多,且该疾病具有极高的传染性,使用大多数患者无法理解的随机分配,使患者接受不同的试验药物在伦理上是不可接受的。
在胸部影像学改善方面,法匹拉韦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,改善率分别为91.4%和62.22%。替换后的论文则将论文局限性的表述改为:由于这不是一项随机、双盲、平行的试验,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进行精心设计的大规模验证性试验。
试验数据和结论等并没有显著变化。4月17日,记者发现,该论文已重新上线。
在该临床研究中,试验组入组35例新冠肺炎患者,进行法匹拉韦治疗,对照组入组45例新冠肺炎患者,进行洛匹那韦/利托那韦片(商品名:克力芝)治疗。论文研究了什么? 该论文是一项由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牵头的临床研究(注册号:ChiCTR2000029600)的成果。法匹拉韦药效如何?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,不少药物脱颖而出,法匹拉韦属于其中之一。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了解到,被撤论文名为《法匹拉韦临床治疗新冠肺炎:一个开放对照研究》,于今年3月18日在线发表在《工程》杂志上。
出版商声明称:对这篇文章被暂时删除感到遗憾,将尽快发布替换论文,并说明移除原因,或将论文恢复原状。在安全性方面,法匹拉韦已经于2014年在日本获批上市,上市以来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。
另外,该研究发现,与克力芝组患者相比,法匹拉韦治疗组患者的病毒清除速度更快,胸部影像学改善情况也更好。原论文在讨论部分提出:研究的局限性在于,它不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,导致患者招募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选择偏差。
然而,鉴于新冠肺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所造成的巨大影响,我们的结果可能为这种新出现的疾病的治疗提供有用的信息。微信公众号、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,转载请联系授权。